校史长廊 您所在位置:首页 >> 学校概况 >> 校史长廊

崇德校史(一)——风雨沧桑 坚韧自强

发布日期:2017-06-24 00:19:24.0


风雨沧桑  坚韧自强

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,位于举世闻名的人民大会堂西侧约1000米的西城区西绒线胡同33号,其前身是由英国中华圣公会创办于1874年的崇德学堂。学堂于1897年一度停办。1903年在虎坊桥中华圣公会内复校,1908年迁入绒线胡同筹建崇德中学堂,并于1911年10月28日正式开学,是西城区乃至北京市建校最早的普通中学。当时除校长外仅有教员六七人,学生(包括小学)不过三四十人。首任校长为英国传教士鄂方智,其后由史多玛继任。1920年,校长由新西兰传教士纪多甫担任。1927年,学校在北平市教育局立案,由凌贤杨(英国剑桥大学毕业)接任校长职务,结束了由外国人对学校的完全控制。

北京三十一中学有着光荣的爱国传统。“五四”运动时,当时的崇德学生成立了自治会。学生们不顾当时代理校长鄂方智的极力阻挠,在市学联的领导下参加了轰轰烈烈的“五四”运动。

1925年上海“五卅”惨案发生后,崇德中学反英气氛特别高涨。为表示反英,大部分学生纷纷退学或转学,使当时一个200来人的学校,在九月开学时剩下不到百人。

在1935年“一二.九”运动中,崇德部分学生在12月16日一早不顾校长凌贤杨的劝阻,走出校门参加游行。在中山公园举行的一次演讲会上,杨振宁代表崇德中学参加了中学生演讲竞赛,演讲的题目是《中学生的责任》。在“一二·九”的震动下,高中学生力易周、朱迈先、孙以亮(孙道临)、陶声垂、徐树仁、刘忠渊等人,领导同学们开始了救亡运动。1936年的10月至12月,力易周、孙道临、徐树仁、朱迈先(朱自清之子)、刘忠渊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立了崇德中学党支部,第一任支部书记是力易周。1936年11月,绥远的中国军队抵抗日军侵犯,崇德住校学生曾节约部分伙食费加以支援。

日伪统治时期(19371945年),北京中等教育受到严重摧残。1939年,崇德中学被迫停办。1940年春,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与凌贤杨密谈协商,在燕大掩护下将崇德的旧底搬到海淀蔚秀园,成立燕大高中部。同年八月招收高一、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150余人,九月开学,由凌贤杨任高中部主任。1941年12月8日,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,燕京大学与高中部同时被日本关闭。1945年8月,抗日战争胜利后,在崇德校友和教师倡议赞助下,崇德中学于同年九月复校。仍由凌贤杨任校长。

1947年春,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愈演愈烈。4月,地下党学委在北平筹建一个爱国青年学生的政治组织——“民主青年联盟”。不久,崇德中学建立了民联组织,李友滨、郑甲登、庄守经等同志是第一批盟员。1947年11月初,正式建立崇德中学的中共地下党支部,由李友滨任书记,顾昂然任组织委员,郑甲登任宣传委员。地下党支部建立后,带领同学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,组织不断壮大,在迎接北平解放时,学校已先后有中共党员17人,民联盟员40多人。1948年底解放军包围北平,国民党军节节败退,学校曾一度变成国民党伤兵收容所,无法上课。凌贤杨在教会某人的怂恿下,解聘了全校教职员。这时学校地下党支部组织起教工学生护校队,日夜值班巡逻,迎来了北平解放,胜利地组织师生参加了解放军入城式。

1949年1月31日,解放军入城,崇德中学的师生们在前门五牌楼,万分激动地欢呼北平解放。1949年2月学校如期开学。校董事会进行了改组,教职员中成立了人民教育工作者联盟,使学校大权掌握在人民手中。1950年凌贤杨辞职,校董事会决议请李瑞启担任校长职务。

1952年10月,北京市的全部私立中学由政府接办。崇德中学从此改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,全部教职员继续留用。李瑞启是公办学校的第一任校长。党和政府派陶棨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,学校从此在党和市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,不断发展。

崇德中学一般下层社会子弟的自费生很少。学生中大约一半来源于中小资产阶级及其上层官僚子弟;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是教会神职人员和教徒的子弟。神职人员的子弟可不经考试,优先入学,免交学杂费;教徒子弟要经过考试,家庭经济宽裕的自费,困难的享受免费或学金待遇;还有百分之五六的学生从河北省农村教会小学选拔。从1913至1927年,每年暑假在分布于永清、安国、河间、献县、肃宁等地的教区设立崇德高小招生点,报名时由家长自报能交多少学费;被录取的学生每年缴纳学费由5元至20元不等,入学后免交其他学杂膳宿等费,享受教会学金待遇,寒暑假回家发给路费。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好。自费生毕业后不受任何约束。免费和学金生若想升学,只能报考教会同意的学校——燕京大学、协和医学院、北京税务专科学校、山东齐鲁大学医科、武昌文华大学、上海圣约翰大学或南京金陵神学院。解放前全国各地的海关差不多都有崇德的毕业生。

学校英语教学比较突出。从小学五年级起,都是用直接教学法。教师多由英籍教员担任。课本从英国直接定购或应本校英籍女教员芮德兰编写,高中也选用林语堂等编写由开明书店印制的课本。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发音准确,符合学生的英语程度。许多毕业生反映,他们能顺利从事和英语有关的工作,其基础就是在本校打下的。

中文教学比较重视古典文学,最初尽量聘请一些老学究上课,如左沛(榜眼)、吴雷川(翰林,后任燕京大学校长)、王鹤樵(拔贡)等。这也吸引了一些清末文人送其子弟投考该校,如梁启超之子梁思永、梁思成,陈宝琛(溥仪的老师)之子陈懋赓,刘春霖(清末最后一个状元)之子刘海云等。

 数学课本小学和初中都由本校编译,其突出特点是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设平面几何课,初中一年级开始讲代数。自编的几何课本由几何画开始,从直观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。代数课本用自译印刷的英国数学家高福来与西顿思合编的《普通代数学》,特点是从形象引入概念,有很多直观性的插图。从中学三年级开始用英语讲课,使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加强了英语的训练。

学校对国文、数学,特别是英文等重点课程的教学抓得比较紧。对学生学习、自修的管理和督促比较严格,促使学生养成好的读书风气。

崇德中学热爱体育成风。学校特别注重足球、网球和墙球活动,有一个足球场,三个网球场和几个墙球场。崇德足球队曾在本市颇有声誉。学校代表队常和英国驻华使馆英国兵足球队进行比赛。此外,也常和通州潞河中学、北京汇文中学比赛,并得胜而归。足球一直是崇德中学的传统体育项目。也培养了不少比较出色的足球队员。五十年代还多次举行过足球义赛,为抗美援朝做出了微薄的贡献。足球成为全校同学最热爱的一项体育活动。

1961年北京三十一中学被市教育局定为西城区重点中学,学校从此得到了更大的发展。

   “文化大革命”后是全市第一个正式恢复上课的学校,学校教学秩序稳定,教学质量稳步提高,成为当时全市乃至全国开放的唯一一所中学。